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课前评价数据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

来源:本站 作者:孙果 张智慧 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龙园小学 南阳市内乡县第五小学 发表于:2023.09.28  401浏览

/孙  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龙园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张智慧 南阳市内乡县第五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要:本文着眼于利用技术平台采集学生课前学情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威金斯和麦克泰格“逆向教学设计”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实践,包括确立精准的课堂教学目标,重构教学流程,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设计当堂检测等。作者进行的教学活动创新实践重视学生学习体验,支持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际获得。


关键词:评价数据;语文;分析;应用

 

一、课前评价数据应用现状    

随着教育应用技术平台的普及,课前评价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教学。一些教师已开始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来分析学生学情,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同时,一些研究表明,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重构备课思路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逆向教学设计),提出并非直接进入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即评价在先,并要求确定评估证据,包括选择评估方式、设计核心任务、制定表现性的评估标准。[1]那么,这种新的备课思路具体该如何应用在教学中呢?

二、课前评价数据应用思路

通过收集学生课前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指导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评价数据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要求。

三、课前评价数据应用实践

以下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阐述课前评价数据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可视性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除了分析教材,还“三看”数据:资料阅读、课前检测报告和互动问答。其中,“资料阅读”看痕迹(批注),“课前检测”看是否掌握字词、是否能正确流利朗读、是否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互动问答”看学生的预学认知起点和关注点。这三项数据是教师掌握学情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

《精卫填海》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神话”主题单元的精读课文,学段目标依据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设定: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尝试创作文学作品。[2]因数据反馈:100%的学生字词已掌握;“课文朗读”全员提交,没有读错或读得不通顺现象;但对于“3分钟检测”选择题“读完全文,你如何看待精卫填海这种行为”,有41%的学生选择了错误选项B(为了复仇)。综合数据情况,作者将学习目标进行如下调整:

(1)省略生字词认知,在讲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增加思考环节,让学生思考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2)在当堂练习中,增加拓展延伸,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课前评价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实现以学定教。

2.重构教学环节

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关注“学习时长”“人均学习总时长”和“人均答题时长”三项评价数据。学习时长是学生对课程内容了解程度和兴趣度的直接体现;答题时长反映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掌握度,时长越长说明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学法建议没有起到指导作用或者说明检测问题有难度,时长短则说明学生已掌握了解决方法。这三项评价数据指导教师厘清需省略、简要、重点讲解的学习内容,从而精准设计学习环节,调整教学节奏,以实现教学目标。

如:课前,教师在学习空间发送《精卫填海》的相关资料4291字,常规下阅读时间应在20分钟左右。“学习时长”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全员阅读了与该故事相关的自学资源,但“浏览时间”均不足2分钟来看,他们并没有仔细阅读。此外,分析“加入收藏”数据,有90%的学生收藏了这些资源,由此得出由于自学时间不够充裕,他们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但仍然渴望了解文本拓展信息的结论。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将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故事导入-指导阅读-领悟主题-当堂练习”,重构为“评价反馈-聚焦问题-当堂检测-拓展延伸”。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核心内容,拓宽阅读视野。

3.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中,利用课前评价数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学生在自主预学过程中产生的典型问题入手,通过数据对比筛选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着力解决。

例如,从“阅读量”数据看,《精卫填海》现代文浏览量是100%,教学重点“讲故事”容易突破。但是,“互动问答”中学生质疑的问题与教师的预设有很大偏差——学生很关注精卫填海的行为和后果。比如学生在后台提问老师:既然精卫的父亲是炎帝,为什么她的父亲没有给她报仇,或者是用神力恢复她的生命?这说明学生需要了解神话的文体特征和神话要传达的精神,这就可以确立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作者采取了如下措施:播放《精卫填海》动画片并截图;打乱图片顺序,请学生重新排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关键词给图片命名——“游 -溺-衔-堙”;根据提示词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设计“对比阅读”文言文《夸父逐日》,通过对比夸父和精卫各自行为的原因,领悟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古人想要给我们传达怎样的认识。

利用课前数据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的精细化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这种方法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困难和挑战。

4.设计当堂检测

课前预学数据呈现的高热度和高难度问题是当堂检测内容的来源。这部分数据来自“3分钟检测”的填空题、主观判断题以及“互动问答”,从答题时长和正确率两个维度来判断。

例如,课前测试的一道填空题是:你知道出自神话的成语有哪些?只有30%的学生能够快速回答,其余是答错或只答一两个。作者将课堂热身检测设计为经典神话“图文配对”,帮助学生快速积累相关成语;拓展延伸检测时,学生课前对于《山海经》的阅读时长均在5分钟以上,作者选取四篇《山海经》进行“图文配对”游戏,让学生感知《山海经》里的神兽异禽形象以及深化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最后以小组“PK抢答”寻找出自神话的成语,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依据课前评价数据设计当堂检测,便于有的放矢进行“学练结合”的课堂教学。同时,当堂检测产生的学习数据会被系统静默采集,形成整体的课堂观察报告和学生的错题集,成为教师课后反思的依据以及学校管理工作的数据档案。

四、结语

本文中的教学设计案例是课前评价数据应用于课堂的示范性案例。通过学前评价数据,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课时、每一任务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证明自己已经学到了知识;教师则可以基于评价数据清晰地知道如何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支持和帮助。当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初会在分析教材内容、参考教师用书、创建表现标准或评价量规、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方面感到较费力耗时,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实践将使教学更加有效和高效。(课题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基于云平台上智慧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1452021066。)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