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态课堂

来源:本站 作者:崔改艳 濮阳市实验小学 发表于:2022.12.30  491浏览

/崔改艳 濮阳市实验小学教师

摘要随着生态理念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属性,关注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属性。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致力于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课堂教学问题,试图探讨小学生态教学的对策,从而实现生态课堂教学的良性生态化运作,促进学生人生成长,丰富学生智慧。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课堂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然而在我们看来线上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教育评价问题、教师对课堂的监管问题和课程规范化与学生认知个性化之间的矛盾问题。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态属性和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性,即教授学生知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增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注重,强调生命教育。因此,探索以生态观来思考、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对于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生态课堂?

生态教育是运用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运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考量教育。[1]生态课堂是智力课堂、模态课堂和表达课堂,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培养学生创造开放的个性、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品质。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唤醒和启发生命,尊重每个课堂主体的学习欲望,唤醒教育的生态循环,激励生命走向和谐统一。生态课堂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努力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娱乐”“好胜”“成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对应情感,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的生态环境中。[2]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我们课堂教育教学的一大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生态课堂,并实现生态课堂教学的良性运转。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生态课堂?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以集声音、图像、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生态课堂良性运行提供动力源泉。

1.拓展教学资源,助力生态课堂物质环境建设

如今教师备课时,经常会穿梭于各网站之间,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学习优秀案例,下载修改优质课件。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和活力。教师应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素养的培养目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以信息技术助力课堂环境建设,重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使之与教学环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提高生态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学科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科相关知识,拓宽学科知识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了解学科知识和科技前沿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实现源头活水。数学教师执教《厘米的认识》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小裁缝用拃测量做衣服的情景。课堂教学时,当动画情景一出现,学生们立即精神起来,端端正正,眼睛睁得大大的。当看到徒弟用自己的拃测量着做衣服,顾客的衣服被做小的时候,学生们都把小手高高举起,不约而同地说:拃大小不一样。动画情境让学生们看到了用身体一部分去测量物体带来的麻烦,为提出“需要统一度量”做了铺垫,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概念。用动画设定场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尺子”起源的过程中,明确任何发明都是在矛盾和需求中出现的,都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的能力奠定基础。

在《3D打印——青花瓷》一课中,教师将青花瓷技艺引入课堂,学生们在欣赏炉火纯青的制瓷工艺过程中更为古代人的智慧所折服。在讲解旋转操作时又将数学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概念引入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数学教学中难以展示的概念。给青花瓷上色的过程中又一次出示精美的青花图样,将美术学科中的纹样引入其中,让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古典美的独特魅力。

2.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教学情境,改善生态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知识与课堂情境相结合,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来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充满智趣的课堂。[3]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当传统的听写黑板教学不足以将知识点说得透彻时,教师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设计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式思考,准确实施课堂教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将《天宫课堂》巧妙地与学科教学联系起来,由宇航员在太空中为学生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实验的情境中,用科学的视野看世界,用探究的眼光思考科学。

语文教师在执教《小马过河》时,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老牛和松鼠分别拖到河边,让学生们直观地感知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白不是河水的深度变化了,而是身高不同造成了认知偏差,为学生的深入思考营造了充满故事性的情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边说边演,提升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在体育课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前面的教师示范,学生在后面模仿练习。然而,学生仅通过观察教师展示很难掌握动作要领,尤其是结构复杂、变化迅速的动作。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可以更加生动、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一些重点动作的要领提示,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运动,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师进行“蛙跳”一般动作讲解的时候,巧妙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FLASH动画将繁杂的动作逐个分解、演示、慢放、讲解,将该动作的关键信息精准地投放给学生,指导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增强体育教学的灵活性,把青蛙跳跃的真正活动影像呈现到学生们面前,且依照学生们的自身状况作一定的回放、慢放、暂停等,从而引导学生更精准的学习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增强体育运动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3.设置项目学习,提升生态课堂群体动力

生态课堂上,群体动机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当然也应该成为知识探索和情感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就小学而言,“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与人相处、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帮助和协调同伴等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操作时,可以设置合作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制作旅游宣传手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旅游手册所需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式学习,最终形成一个旅游宣传手册,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更是通过群体力量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评价手段,促进生态课堂良性竞争

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的改革,力求构建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生态课堂鼓励课堂主体良性竞争,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机制。教师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时段地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为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系统准确记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答题质量形成动态评价,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量化,从而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4]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作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欣赏作品、评价反馈、反复修改和碰撞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沟通和反思的能力,将评价的内容面向整个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以评价促学习,从而促进生态课堂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如上所述,“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空界限,拓宽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渠道,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不再受地域、时间局限,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教育环境建立合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交互能力,建立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生态课堂。[5]

参考文献 

[1]唐守霞.创设生态课堂彰显和谐之美——谈地理生态课堂的创设[J].学园:教育科研,2010(21):124-124.

[2]刘卫.从激情课堂到生命在场——浅谈“生态立体课堂”[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12):00214-00214.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教育基本理论,2012:87.

[4]杨现民,骆娇娇,刘雅馨,等.数据驱动教学: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3-20.

[5]陶庆明,宋永攀.中学教育信息化探索[M].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