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报告

来源: 作者:王兴伟 孙浩 赵飞 郭延辉 李建伟 楚高波 发表于:2020.06.28  726浏览

                                                                                                                                                             /王兴伟、孙浩、赵飞、郭延辉、李建伟、楚高波(洛阳市第四十四中学教师)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依托微信公众号“星星微语”,通过“共读共写”的公众号运营,“交流互动”的网络对话和“有选择性”地宣传推广有效地开展教研共同体建设。在实施教研共同体建设上,我们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关键数据的分析,取得了教研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启发和基本对策。

一、星星微语微信公众号用户数据分析

20189月以来,公众号星星微语的用户从1985人增加至3029人(截止2020417日),增长率为52.6%

在所有用户中,其中女性2317人,占比76.5%;男性711人,占比23.5%;从性别分布数据上看,大体符合当前教师群体的性别比例特征。

在所有用户中,从年龄分布上看,36岁到45岁用户量有1346人,占比44.47%26岁到35岁用户量为910人,占比30.06% 46岁到60岁用户量有386人,占比为12.75%18岁到25岁用户量为314人,占比为10.37%18岁以下用户量为53人,占比为1.75%60岁以上用户有18人,占比为0.59%

年龄分布数据上看,26岁至45岁是该公众号的主体用户。这符合该公众号的受众群体定位:以教师群体为主,兼顾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从数据上看,26岁至45岁用户如果按照90%比例为教育从业者计算,那么单纯教师用户量可能为2030人左右,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26岁至45岁年龄段的教师群体,比较注重自己职业的专业发展;45岁后,基本进入职业高原期或倦怠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惰性。

在所有用户中,从省域分布上看,河南省用户量为1976,占比为65.71%;浙江省用户量为114,占比为3.79%;江苏省用户量为106,占比为3.53%;其它26个省市区均有关注用户,但都在100人以下。从省际用户分布状况看,河南省用户量占比最高,符合微信公众号的属地优势影响;浙江、江苏用户占比相对较高,符合当前我国教育的地域优势。

从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江浙地区教育相对全国而言比较发达,其中一条原因就在于该地区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启发我们,建设教研共同体,可以向江浙地区学习,结合校本实际,移植江浙地区比较成熟的教研共同体建设经验。

在所有用户中,从省内地域分布上看,洛阳用户量为1291,占比为68.78%;郑州用户量为77人,占比为4.10%;鹤壁用户量为75人,占比为4.00%;其它15个地市均有关注量,均在50人以下。从这一数据看,该公众号在洛阳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在省内其他地市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二、公众号内容阅读数据分析

公众号推送文章阅读数据,反映着公众号的建设质量。星星微语公众号自课题开题以来,推送原创文章189篇。其中也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章,比如2018625日推送的文章《谁是最懂你的那个人呢?——2018年河南省中考作文一题构思指导》,单日阅读量就高达1800人次,最终阅读量达到2509人次。

下面以2020317日至2020416日最近一个月推文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系统梳理星星微语公众号推文数据信息。


第一,该表格反映出,阅读次数最多的是针对教育热点,并具有实践价值意义的文章。比如阅读次数1139次的文章《花,终于开了——九年级质量检测检命题作文解析》,这是针对洛阳市西工区当天上午进行的语文测试所发布的作文解析文章,可谓抓住了区域热点话题,并且该文章针对测试作文题目,既有对师生构思立意的指导,也有下水文示范。所以该文章的阅读人数、阅读次数,分享人数、次数,收藏次数、收藏人数在数据样本中均为最高。

第二,该表格反映出用户对针对社会热点或与教材同步的教学思考、教学实录比较喜欢。比如该公众号本月度所发的阅读数排名靠前的四篇文章:《网课即近尾声,你还焦虑吗?》关注的是疫情之下的网课教学问题;《听课随记——我的一节山寨语文课》关注的是初中语文词语教学问题;《略读单元背景下的小说阅读教学——<驿路梨花>为例》探讨的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小说略的的语文素养;《网课,我们怎能辜负一夜春雨》是一篇关于早读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这一类文章的数据反映出教师具有实用性、功利化的阅读倾向。

第三,该表格反映出用户对生活杂记、随笔散文也比较喜欢阅读。教师写作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但由于受时代浮躁的影响,很多人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但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往往有心无力,所以老师们对于那些用笔记录自己生活的文章就有了比较大的阅读兴趣。

第四,该表格反映出依托微信公众号的教研共同体建设必须在教研的选题方向、建设的质量等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从该数据样本上看,该公众号所发表文章的阅读数量均在260次左右,这反映出该公众号作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官方账号,在内容选题、文章质量、互动推广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三、微信公众号数据对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启发

教研共同体,是针对教师职业特点,通过读写、教学实践、教学研讨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组织。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教师生命的高质量成长引领、影响学生生命个体的高质量成长。因此,以上的数据分析,对教研共同体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一,教研共同体建设,成员年龄、性别结构要合理。

根据以上对微信公众号用户性别、年龄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教师群体女性人员的数量相对庞大,因此,在进行教研共同体建设时,在性别结构上务必合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女性教师。这不仅兼顾了职业的性别分布特点,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女性细致、耐心的优势,这可以与男性成员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发展。

同时,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成员年龄结构一定要合理。建议在成员遴选时,多选拔35岁左右的教师来参加,这样就可以规避45岁以上教师的职业倦态,又能规避30岁以下教师职业经验的不够成熟。

理想的教研共同体年龄结构应该是,教研共同体的主持人由45岁左右且富有教育事业进取心和事业心的老师担任,骨干成员应该多以35岁左右的的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成员以30岁左右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主。这样可以形成引领、辐射、帮带、互补的教研共同体建设优势。

第二,教研共同体建设,既要注重经验总结,还要注重理论建设。

从微信公众号发文数据的分析看,教师比较注重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而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建设则显得非常薄弱。由于受教师职业实践性特点的影响,教研共同体建设比较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再加上目前教师教育实践的原创性相对不足,所以很多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拿来可以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或者可以直接移植到班级管理经验或技术。

而一线教师的教研更多的是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或者是教育教学的某种顿悟,因此在教学上就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所以,教研共同体建设就大多聚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或者是教育教学技艺的总结,而对这些经验、技艺背后的学理、理论的探讨与思考,则显得非常薄弱。

叶澜教授说: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蜡烛一样,成天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而不是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激发学生心中的精神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来说只有付出没有魅力,也难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创造。

而创造仅靠经验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启发我们,在教研共同体建设中,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要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归纳。在这方面,教研共同体可以与所在地区的师范大学建立学术联系,聘请师范大学学科与教学的骨干教师进行学术指导;也可以聘请电教、教研、教科所等部门的教研人员对教研共同体进行学理方面的研究指导;同时,还要注重教研共同体成员的理论素养学习,不断提高成员的理论能力与水平。

第三,教研共同体建设,既要关注教育热点话题,更要重视教育根本性问题的研究。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教育莫不例外。面对教育热点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形成井喷之势。但是这些文章,要么是标题党,要么一味迎合社会需求,缺乏独立深刻的思考,但正是迎合了大多数人的胃口,所以这类文章时常收到追捧。

当然,这些文章里,也不乏有深刻思考、有建设性的观点。依托公众号的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确在面对教育热点时,推出与此相关的高质量文章,一般会大概率地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教师毕竟不是网红,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也不是为了博得网络席位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叶澜教授说: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因此,教研共同体建设要关注教育的热点话题,但更要注重教育最根本问题的研究。

顾明远教授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很多,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如果学生只是知识多了,但是思维不开阔,视野不开阔,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顾教授主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因此,在当下信息时代,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变革,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信息时代呼唤现代新型教师,我们不是要求每一名教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最起码要有广泛的兴趣和阳光的心态,做一名三好教师,即口才好,能说能讲;文笔好,能写能画;才艺好,能唱能跳。

在新课程改革中,有这样一个理念:教师即课程,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特的课程资源。我们鼓励教师特色教学、鼓励教师特色管理,更鼓励教师把自身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用自己的修养、兴趣、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专业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是教研共同体建设需要关注的;但教研共同体建设还要关注教师生命的美好与幸福,教师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根本性问题。

第四,教研共同体建设,既要加强自身建设,同时还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

毋容置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前提是充分发挥教研共同体成员自身的学习自觉,努力成为一名专业发展的自觉者;但是在信息时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事业,因此,在教研共同体建设上,还要注重对先进地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从微信公众号用户地理分布情况看,江浙地区用户比例相对较高,这就反映出该地区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化发展,当然这与江浙地区的文化环境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地区教育视野相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更加开阔,在教研共同体建设上也有成熟的经验。

以温州永嘉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肖培东老师为例,在永嘉肖培东老师既是上塘中学的副校长,又是永嘉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肖培东老师又是我们的语文网络工作室领军人物,也是温州肖培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不管是肖培东的名师工作室,还是网络工作室都是面向全国招募成员,并且邀请钱梦龙等老师开展高层次的教研活动。这从一定程度上,就给教研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四、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对策

根据星星微语公众号的大数据分析和对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启发,我们提出了教研共同体建设要重视教师的底子建设;要持之以恒开展教学研究,针对教育教学问题提供精准策略;教研共同体建设必须要有开放共享包容的建设姿态。

第一,教研共同体建设必须重视教师底子建设,促进教研共同体高质量专业发展。

前文的分析表明,教师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策略的学习、模仿,但对于教育最根本性问题比较忽略。因此,在进行教研共同体建设时,务必要重视教师底子建设,以经典人文社科书籍的共读和教师的专业共写,促进教研共同体高质量专业发展。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是说,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拥有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你教育品质的保证。而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甚至有种观点认为,教师即课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如何传授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如何与学生相处,教师的生命是如何影响学生的生命。因此,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知识部分就明确教师要具备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如果说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一个教师站稳讲台的必备知识,那么通识性知识就是一个教师一辈子站好讲台的必备知识。新教育实验编制了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在该地图中,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约占20%。可见,不论是教育高层官方还是民间教育实验,对于教师的人文科学素养都非常重视。

这就说明,教研共同体建设,不管是基于微信公众号还是面对面的线下建设,都要重视人文科学素养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滋养。建议开展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学校、组织或单位,可以有重点地向共同体成员开列人文科学书籍目录,规定时间开展共读,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们,拿起您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与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洁、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写作无疑是一个教师记录生活,反思工作、升华生命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中,教师写作并不是普遍现象,根据课题组对所在学校教师写作的调查,120人中坚持教育写作仅有2人,这是一个低得可怕的数字。

江苏省特级教师丁桂昌老师认为,教师教育写作的动机各种各样,其开始并不都是为了专业成长,但一旦坚持下去,不仅促进了专业成长,而且走上了幸福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主张在教研共同体建设中,一定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写作。

教师专业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写三言两语的教育日志,然后尝试教育叙事、教育反思、课堂教学实录,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直至写作教育专著。但需要特别注意,教育专业写作需要围绕教育本质是什么?这些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教研共同体建设必须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难点进行研究,提供精准策略。

理想教研共同体建设是因为志趣相同、尺码一致,为了共同体的教育理想而走到一起。但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这样的教研共同体实属罕见。因此,教研共同体成员在参与建设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但不管怎样的动机,教研共同体建设务必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难点进行研究,提供精准策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这就需要,教研共同体建设的聚焦问题选择要有精准性。教研共同体建设可以聚焦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出现的新现象,也可以聚焦时代话题,比如当下的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劳动教育如何落实等;还可以关注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比如今年疫情之下的网络教学,我们就可以关注未来学校的教育方式会怎样变革,以此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如何变化。

其次,需要教研共同体针对所聚焦的问题,进行创新研究。《中国教育报》20204175版 《2020基础教育创新挑战与趋势》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者的创新努力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平衡学习目标、可用技术、学生的既有知识和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和学习发展的背景,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技术的实施。因此,教育不单纯是技术的研究,还要关注到受教育者的目标、知识背景和技术实施的可能性。

第三,需要教研共同体所开展的研究要具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因此,教研共同体建设忌讳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更忌讳急功近利的出版各种大而不当、味同嚼蜡的各种书籍。陶行知先生说彼真试验者,则不然。必也有计划,有方法,视阻力为当然,失败为难免,具百折不回之气概,再接再厉之精神。教育就是要扎扎实实不折不挠地用科学与艺术,将人培养成人,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三,教研共同体建设必须要有开放共享的基本姿态。

开放、共享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教研共同体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开放共享的基本姿态。既要关注到教育的时代话题,同时还要关注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既要吸取先进地区的经验,也要因地制宜原创教育经验、教育理论。切不可抱守残缺,固步不前。

同时,教研共同体开放型建设,还在于教研共同体必须立足问题,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将研究进行到底,不能浅尝辄止,止步不前。

(本文系河南省十三五信息专项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2018-JKGHDHZX-045”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