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人工智能+教育

来源:人民教育 中国教育报 封面新闻等  作者:本站  发表于:2024.03.31   138浏览


 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三次提到“人工智能”,更是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教育”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不少代表委员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两会;代表委员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纷纷就“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核心议题表达高度关注,并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出了多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 刘希娅: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面临利用数字化尤其是AI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不足的问题。建议科学利用数字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加大对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人工智能设备的硬件配置,并对软件开发和运用加大投入和研究,增强远程教育的情境感、体验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试点区、试点校等方式,鼓励一部分区域、学校通过数字化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方法路径,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服务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的深度变革。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认知大模型改变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方式,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让孩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面向未来,成为更有竞争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新人类。建议加快构建基于国产底座的教育专属大模型,并在自主可控的算力平台上持续进化。同时,充分利用通用大模型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工具进行升级,建设多学科智能教师助手,优先从数学、科学、信息科技、语言、心理等学科入手,赋能因材施教,助力“五育”并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与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云泉: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可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优化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偏远和农村地区,确保上述地区也能获得必要的资源。可通过现有的教育部政策框架内进行探索和实施,如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共享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计算资源。

二是应对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学校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步。如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国际协同创新计划”,以鼓励国内外学校(或企业)合作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在学校示范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教学助手,以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三是针对实践机会缺乏的问题,学校可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建议通过政策框架内进行探索和实施,如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鼓励有智能化需求的各行业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增加学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实践能力。

民进中央:建议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科技向善、持续健康的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鼓励开展区域性创新行动,开展典型应用试点,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先行先试并积累经验。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领域的伦理规范。

同时,建议规范应用,加强风险监测机制建设。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规范性文件,加快制定教育隐私数据采集等相关技术标准;通过建立准入制度正向引导、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监管;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成果与应用产品的使用要求、责任划分与归属,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产品的使用者与提供者的行为。

智能时代必将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高金凤:在知识随处能学、随时可学的智能时代,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必将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随着人工智能的融入,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都将随之发生改变。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都是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变革的焦点。

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如机器人进入教室,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智能教学工具、平台支持和增强教育教学;学习场景从实景学习到虚拟现实;学生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等。这些人机协同将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变为教育进程的引导者,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更加重要,学习空间也将更加多元、开放。

加强教师人工智能使用意识和能力的专业培训,抓好教师队伍智能化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 刘希娅:全新的智能时代影响和挑战着传统教育模式,提升科学运用AI的意识和能力,改良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面临学校和教师对AI带给教育的巨大挑战认识不足、教师科学利用AI技术改良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建议加强教师人工智能使用意识和能力的专业培训。一方面,增加培训机会和平台,通过各类国培、省培等项目,不限学科,让更多教师参加数字化素养提升培训。另一方面,优化培训形式和策略,减少理论培训,增加实操培训,让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验场景模拟、互动教学、生成性学习资源供给等操作,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对教师、学生数字素养的专项评价。建议成立专项督导组,对学校教育数字化建设和教师人工智能使用意识、使用能力等进行评价督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云泉:针对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快推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导师的引进速度,鼓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充分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帮助校内教师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为鼓励和表彰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建议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奖”,并将其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奖励体系中。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王成斌:当下,不少学校与教师对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充满了焦虑。调研发现,认知困境焦虑、技术障碍焦虑等一直困扰着教师,使其难以摆脱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效果不显著”的窘境。数字化治理中要抓好教师队伍智能化治理,实现“善治”。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动态调整教师资源;要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的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智能化的跟踪与反馈,以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民进中央: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带来了《关于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提案》。建议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教师队伍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的能力。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推动师范类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设计专门课程,提高人机协同育人能力;教育部门开展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评估、规约制定和教育培训。

加强智能时代中小学校长数智领导力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戴立益:当前,不少校长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深,部分校长情感上存有畏惧,带领学校开展数字化实践缺乏韧性。当前,校长领导学校开展数字化转型更多是基于个人和团队的自我摸索,外部支持不足。

建议在政策层面明确中小学校长数智领导力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研制中小学校长数智领导力框架标准,将中小学校长数智领导力的提升作为中小学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深入开展中小学校长数智领导力提升的专业培训;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数智领导力的考核管理,重点关注校长数字素养的实践转化情况,将数智领导力纳入校长培养、选拔、考核的标准与流程;有意识地去发现并宣传推广实施数智领导的典型案例。

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雷军: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而我国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加强该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培养体系,一方面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扩大教学力量,拓展更多专业,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更要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梅兵:“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传统学科教育内容发生变化,要更加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素养、学科交叉跨界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当前知识更迭速度很快,很难“一招鲜,吃遍天”。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人的发展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有待深入。

建议一是加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级重大课题,同时纳入国家层面相关教育政策规划,融入相关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二是发挥学校在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上的“主阵地”作用;三是赋能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升教师情感素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封面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