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浙江大学信息中心 作者:王勇超 发表于:2018.09.29  1024浏览

新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信息化发展。当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这些新技术融合在一起,会对教育信息化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目标与方向不明确、建设模式不明确、建设手段不一、投入与成效不明确等困惑又该如何破题?我们可以通过对浙江大学信息化实践的分析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1998—2005年:四校合并,网络先行

要想富,先修路。浙江大学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目标非常清晰,建成了跨城区大规模网络引进了高速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设备的持续扩容、升级、备份与改造,实现了无线网宽带网络试验、试点到全面覆盖

网络建设谁为主?浙江大学网络建设主要由学校出资建设,自主收费运营,依托自身力量为主,特点是前期建设投入大。学生宿舍网络由运营商出资建设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对于学校来说可控性不够。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安全、责任可追溯,数据可管理是最重要的

二、2005—2012年:信息化系统启动建设时期

这一阶段浙江大学重点围绕学校的管理信息化领域开展设计,校园信息化的建设组织架构基本成型。200512月20日,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与浙江大学信息化专家咨询组成立,原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工程院院士陈纯教授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专家咨询组组长,标志着浙江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1、建设信息化组织体系架构

美国通常采用CIOChief of Information Office)的组织管理体制,由校董会或校长直接领导。CIO主管校园信息化的工作,领导和统一管理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高校信息技术和服务部门,制定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规划,参与高校的高层决策。借鉴美国的CIO体制,浙江大学建立了包括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院系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中心以及信息化专项工作组等机构信息化组织体系架构(如1所示),以实现推动领导有力组织健全、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师生共建和试点带动。

1 浙江大学信息化工作组织架构

2、已经认识到数据在高校信息化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这一阶段浙江大学开始采用数据交换机制构建数据中心更多关注人员、设备、资产等静态数据,但对过程数据缺乏关注,缺乏数据的关联分析与应用,数据质量不高各部门应用系统依然独立运行,系统孤岛明显。

学校推出了教职工数据服务,建立了数字档案——集成了人事、教学和科研业绩数据,可解决数据重复录入的问题提供了填表服务——系统自动获取数据生成表格;实现了“一次录入、重复使用”的系统特色。

3认识到信息化标准建设的重要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认识到尽可能加强统一的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开发,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化统一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信息化组织机构、统一规划与立项、规范项目建设过程、重视管理运行维护、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实施评估与考核、建设经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制度相应的数据标准与开发规范

4、开始关注跨部门业务流程管理

学校把跨部门的服务应用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复杂的跨部门迎新工作进行流程化管理,使各部门的迎新工作协同进行,为新生报到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手续办理数字化环境5500余名新生的注册工作一天之内全部完成,同时迎新工作系统推出新生自助服务网。推出电子离校单服务系统当年毕业生缺省通过率达70%以上,合计减少人工审核(盖章8万余次

5、重视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建设

认识到通过统一硬件、软件的服务平台建设,可以从有效管理、节约成本、安全性等层面为信息化系统的运营提供更好的保障,学校构建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电子支付与结算平台、校园通讯平台、多媒体平台等。其中,由于云技术的成熟度不够,公共服务平台投入更多考虑自建方式承建,并开发了一些与社会网络功能重合度较高的系,但由于学校特色不够明显些系统实际运行效果有限

6结合学校实际,开始探索谁来建这个问题

国外高校既有进行项目管理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负责软件开发和安全管理的技术人员,还有从事用户服务的技术咨询人员。各校信息化部门员工总数从100到500不等,占到学校全部管理人员的10%左右,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重要的部门。据统计国外高校信息化经费比例投入占到高校经费总比例的3%—7%通常国际上把4%列为信息化投入的警戒线。

浙江大学信息化在编人员60余人,年信息化投入经费平均在2000万左右。信息化人员数量与经费投入偏低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灵活利用社会资金,发挥市场作用帮助学校建设信息化探索打造自主型社会化模式实现校企协同如校园卡系统建设经费完全来自于社会化招投标。

2 浙江大学校企协同模式

7、人服务中心切入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

以为师生服务为中心考虑信息化建设工作,学校建设了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以教职工办事为对象的网上办事大厅。

3 浙江大学网上办事大厅

三、2012—2017年:信息化发展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更加清晰——从高校能的本源开始思考问题。

4 我国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目标(2011-2020年)

1、教学资源建设成为重点

这一阶段学校更加重视信息化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数字化资源建设成为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后又一重点。浙江大学信息中心图书馆合并,成立了图书与信息中心,后又把教育技术中心合并,更加突出信息化对教学的支撑。

推进课程教学平台学在浙里”的建设。目前,在线课程1122余门,其中活跃课程866门分别约占秋冬学期本科开课总数的32%和23%,师生用户数20241人,其中活跃师生6524人。

制作高品质数字资源完成MOOC和全英文课程视频资源建设33900余分钟,完成特殊类招考视频摄制200余小时和学术讲座摄制90余小时,完成多项专题和大型活动的摄制和直播任务

打造Eduroam联盟认证体系,支持国际化人才交流2017年累计接待联盟单位用户8752人次,其中国际用户1700余人次。

提供支撑教学科研的正版化软件应用

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引领教学示范新应用完成全校445个公共多媒体教室的运行维护,在紫金港校区启动了具有引领示范效用的智慧教室建设。

2更加关注线上管理流程的灵活重构,这是机构流程再造的基础

建成学校流程平台”,支撑10多个部门,实施20多项网上业务流程开发。今年基于流程平台建立新版本电子离校系统,支持完成10000毕业生的离校工作。

3、以师生为服务对象,突出一站式服务统一门户建设

以人为本,“管理导向”到“服务导向”——为师生服务,对师生的需要给予充分的回应(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

启动后勤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新宇集团等三方业务融合平台整合了网上报修、失物招领、网络故障报修等20余项服务支持APP、微信及PC等三种版本实现了师生把后勤服务放进口袋的目的

推进协同办公系统新开通部门收发文、部门公章申请等十余项新业务同步发布42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责任清单、审批清单、服务清单;紧扣师生需求最迫切的13类专题,汇聚各部门742项服务,其中151项可提供在线办理新开通校务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和“网上浙大”移动端和基于微信企业号的网上办事大厅。浙江大学是全国首家建立校务服务网的高校

统一信息门户,推进移动应用建成学校统一信息门户三大入口(WWW移动APP、微信企业号)并逐步推进建立个人信息空间等服务。

持续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力争实现一个账号走遍全校的目标。推出统一身份认证系统2.0,实现了102个新单点登录系统的无缝迁移,支持跨域认证、移动认证、互联网认证,实现用户身份数据统一管理和配给,强化了用户身份与授权管理,加强了信息安全监控和审计2017年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用户量为343081人,应用接入总数229个

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加具有学校个性化特色

完善E校园电子地图。建成7校区的基础电子地图应用部门提供公共信息数据接口,以方便建设部门数据加载于公共基础的图层信息;推出校园服务点、道路查询、热点信息查询等地图服务工作。

升级校园卡平台。开展全国首创的校园卡移动化、虚拟化应用,增加了校园卡支付二维码、认证二维码、商户扫一扫等移动应用。全年支撑消费4393万人次,消费金额超过3.17亿充值超过326万人次,充值金额3.24亿元。

建成了一体化的院系网站服务平台。响应学校网站群平台建设要求,完成106个网站的迁移。网站建设统一的优势在于:技术标准统一安全策略统一,网站管理规范,一套平台可管理容纳全校网站,可消除以往部门网站小作坊制作、网站频频报错漏洞百出不安全的情况。

5、在谁来做的问题上,更加强调与社会战略合作、共建共赢

阿里合作,共同投入启动打造“智云实验室”,孵化典型适合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引领教育产业发展;与移动等运营商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校园5G示范性服务网,推进校园物联网新模式应用与电信等运营商合作,围绕紫金港校区,开展智慧型示范性校园街区建设;更多开始考虑与云服务企业合作,考虑建设混合云、专属云等架构。

6资源投入上,探索信息化建设新型激励机制

CIO制度解决了信息化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协调的问题,但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高校要引入市场化人才激励与考核机制,考虑到如薪酬、职称、晋升发展问题

四、总结

最后结合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1、高校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首在建设目标。每个高校建设阶段不同,建设投入不一,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考虑重点任务与先后顺序。

2、从高校本源出发,考虑建设重点为关键。

3、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天生使命,用好教学资源比建设资源更为重要。

4、要用好资源,单纯依托信息中心力量是不足的,需要和学科、教务等部门联合共建。

5、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核心在人如何调动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激励与考核尤为重要。

6、市场化机制用人,学校生态留人,产业合作吸引人——这些都是高校可以运用的有效手段。

7、与社会合作共建,既不是简单的拿来,也不是单纯的送出去,是学校可控可管范围内的合作,是一本经济账,也是一本政治账,要保持学校的独立性。

8数据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数据资源的集中统一是未来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但集中统一短期必然会涉及各业务部门的利益信息化本就是一个动别人奶酪的工程,难度大,需要校级层面高度统一思想。

9大数据建设可以从数据统一开始,但大数据工程启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保障,普通学校可以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直接进入大数据建设阶段,弯道超车。

10、基于信息化的高校机构业务流程重组,以提高效益、简化管理流程为目的——希望从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管理层次多,反应速度慢,办事手续繁多)“扁”“瘦”发展(压缩管理层级,扩大管理的幅度,缩短学校领导与师生的距离)但难度会非常大,可以从灵活的业务流程定制开始做起。

11、关于高校的管理服务流程优化,高校可以先将管理与服务功能有效剥离开始试点一站式的线上线下办事服务大厅,是高校服务功能整合的最好手段。高校管理现阶段要考虑的就是尽可能把数据集中量化分析,提高可视化手段,让校领导尽可能掌握基层一线数据,做出量化决策。

13、关于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方式针对共性信息化需求,地方区域性高校可联合共建——软件专属云服务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提高高校间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以校园市场换企业投入,与企业联动共建新型教育产业;开源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共建。

14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评估可以有直观的分析——数据处处准,资源处处有,网络处处通,维护时时在;也可以有量化分析信息化指数建立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本文根据浙江大学信息中心规划与技术部副总监、高级工程师王勇超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CIO专题培训班”上的报告整理,已经本人同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