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黄淮学院新型学校探索:互联网+教育生态创新之路

来源:黄淮学院 作者:周鹏 发表于:2016.12.29  3981浏览

作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单位,黄淮学院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学校依托自身的研发力量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项目,通过学校、教育部、中兴通讯三方的紧密协作,以“移动化”和“可视化”为基础,以“轻应用”和“重应用”为表现形式,通过系统架构创新、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创造了几个第一:

国内第一个获批并完成教育部“互联网+教育生态”试点项目的高校、国内第一个搭建校园精细化室内外位置服务平台的高校、国内第一个开始GPS+WIFI+蓝牙校园混合定位教学应用的高校、省内第一个提供APP+企业号轻重应用个性化服务的高校。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黄淮学院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蓬勃发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教育生态”,走出了一条探索新型学校的创新之路。

图1 “互联网+教育生态”架构图

一、互联网+移动化,打造常规应用一掌通

依托教育部的“互联网+教育生态”试点项目,黄淮学院与中兴通讯运用互联网+的“极简”思想,推出了“掌上黄淮学院”移动平台。

区别于传统的应用集成平台,“掌上黄淮学院”通过数据共享、应用整合与操作集成,把学校原有的办公系统、科研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常用功能,如收文、审批、会议、预约、项目申报、任务协同等功能从代码层进行了有机整合,利用移动化平台对师生员工校内的日常学习活动、工作应用场景进行了流程再造,通过一部手机,让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办公和管理活动变得更简单和更高效。平台上线以来,各个院系的师生反响热烈。

以往学生会的社团干事,申请一个活动场地,需要经历院系、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等多个部门繁杂审批与等待。从跑前跑后的填表申请,到主管部门的分配审批,往往是经过大半天的等待后,场地是否能协调到位还是未知数。

而“掌上黄淮学院”上线以后,社团干事只需在网上预约申请,直接跳过了各部门线下表单的提交和盖章,而审批部门也由4、5个直接变成了团委这一个部门,在分配场地时,团委老师可快速高效地进行线上审批,并直接通过平台一键查询空闲场地,场地从申请到落实,不到2小时。社团干事都说:这就是信息化创新带给我们的极速2小时。

对于教职工,却另有感触,出差在外,遇到会议、重要资料收发或是文件审批,以往,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申请延后或是委托他人办理。而现在基于移动化工作平台,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车上,只要打开手机,所有问题全部迎刃而解,而更为方便的是,现在的极简化流程,处理起来更加简单快捷了。

二、互联网+可视化,实现低频应用人性化

通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我们发现虽然有的应用和场景使用频率不高(有可能整个大学四年就使用一次:比如迎新活动、部门位置查询等),但如果信息化部门不能提供便捷的解决手段,也会导致用户降低对信息化建设效果的评价。因此,从2011年开始,黄淮学院便开始探索,如何为师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化服务。

学校的做法就是建设校园“可视化基础平台”,通过可视化平台为师生搭建一个低频应用的便捷使用平台。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实现了“一个平台+多个应用+数张专题图”的建设效果,即基于校园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多维度可视化平台,通过数据融合与互通,实现“数据+可视化”的精细化可视专题图与“业务+可视化”的可视化应用全方位打造。

图2 可视化平台

“可视化基础平台”作为我校可视化智慧校园的核心,采用开放GIS平台,包含Sever、Map、API几大核心组件,从应用支撑、数据呈现、业务融合等几大方面提供全面保障。通过Sever完成矢量数据、属性数据、影像数据、空间数据的高度集成、处理与发布,并推出 “WIFI+蓝牙+GPS”混合定位,实现了精细化定位信息的获取;通过Map建立“微地图+二维平面+三维虚拟+VR全景”的多维度呈现和“WEB + Android + IOS + HTML5”的跨平台应用;通过API实现平台的标准化OGC接口全面开放,从而实现了一个开放、创新、共享平台的打造。

下一步随着“可视化数据中心”的建立,会逐步完成空间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共享互通,在做好校内业务数据的可视化展示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数据沉淀(位置数据、空间数据、轨迹数据)和数据的交互,为学校的大数据应用和研究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精细化可视专题图,则是数据融入可视化平台的衍生物。通过类别、属性定义数据,再以图形化方式进行可视呈现。一张张涵盖业务、流程和数据的类别专题图就应运而生,如:

包含新生报到流程、路径引导、生活周边服务查询的迎新专题图;包含监控设备点位、设备基础信息、消防疏散通道的安防专题图;包含AP设备布置情况、服务器与机房位置信息、网络基础线路信息的网络专题图;包含地下管线、窨井、管道的管网专题图等等。

每一张专题图均作为一个独立窗口,把原来枯燥的数据从概念、字符转变为直观可触的方式,为师生提供了便捷新颖的查询管理服务。

可视化应用的实现,则是可视化与业务流程的融合。同样立足于可视化核心平台,把传统的业务流程梳理成按位置、轨迹作为标签的业务模型,结合空间数据,融合可视化手段,实现数据对象的可视化、流程的可视化、操作的可视化,相比单一的文字、列表呈现与操作,更加智能、直观,且基于可视化的跨平台性,全面覆盖当前主流载体:WEB、APP、微信,让应用变得触手可及。

比如基于WIFI定位的图书馆智能导航,实现了图书馆内可视化的图书查询和图书引导;基于地图的可视化视频调阅,实现了监控的可视化管理与实时调阅;基于精细化户内地图的智慧迎新,实现了迎新场地和入驻寝室一键导航、校内公共设施查询与定位、班级和专业信息查询与导航等多种可视化智慧服务。

此外,图书馆可视化座位预约功能的推出,也使爱看书、爱学习的学生有了一个看的见、摸的着的占座神器。还有四六级考试在哪报名,上自习哪里有空闲教室,想学计算机哪里可以蹭课,寝室网络坏了找谁修,想买生活用品哪里最近,父母到校安排到哪里住宿最方便,哪里绿化好适合晨练,这些信息,通通都在校园可视化平台上,智能搜索、快速定位、一键导航,没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

三、专属APP+微信企业号,满足高频应用个性化

2015年,黄淮学院启动了校园新型移动化门户的构建,作为校园宣传、管理和服务的移动载体,采用“跨平台轻重结合”的思路,建设了“掌上黄淮学院”专属APP与“掌上黄淮学院”微信企业号。

其中,校园专属APP作为重应用融合平台,突出性能优先,采用Android、IOS原生开发技术架构,融合具有繁杂业务流程的应用和多元化海量数据,并采用灵活自主的个性化、模块化模式打造。而基于微信企业号,突出便捷易用,主攻轻应用平滑嫁接,依托最新的HTML5技术,采用Moblie WEB的轻量级集成,实现轻应用与即时数据的快速整合。

专属APP的重应用模式+微信企业号的轻应用模式的有机结合,完成了黄淮学院新型移动化应用门户的建立和整合,满足了校园各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作为国内首个基于LBS的蓝牙智能签到系统,也是轻重功能结合的典型智能应用。通过使用智能签到系统,教师无需打印学生名册、无需挨个点到,只需要下载APP或关注微信,启用身份关联,课程信息自动导入,相应课程签到智能开启,学生上课只需轻轻一点或使用微信摇一摇,即可完成签到。配合黄淮学院室内精细化微地图和蓝牙定位,实现基于位置的极简化智能签到服务,并为教师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自动统计、分析、导出功能,大大的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节约了课程时间。

与微信企业号智能签到不同,基于APP智能签到系统,则实现了轻重应用功能的区分。APP包含所有业务功能,突出高效处理。比如教师如果需要强大的签到统计分析功能,则可以下载使用APP,实现所有数据的快捷统计查询,而学生不喜欢APP安装太多影响手机性能,也担心APP易被流氓软件捆绑不安全,则可以通过关注微信企业号,用微信摇一摇签到即可。真正的实现了只要你想我就有,只要你用我就给的个性化智能服务。

“互联网+教育”在设计上体现了“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互联网思维,在业务上实现了全面的移动化和可视化,吸引了更多的师生使用,让全校师生养成互联网+的思维逻辑,培育互联网+的使用习惯,让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办公和管理活动变得更简单和更高效,把教育信息化从传统功能性使用过渡到互联网+教育生态的新系统上来,增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支撑能力,促进高校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真正形成适合高校的互联网+教育生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