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高校信息化数据服务创新

来源: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作者:赵泽宇 田鹏 宓詠 发表于:2015.09.03  1936浏览

编者按: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信息化的核心资源,数据成为高校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如何做好大数据挖掘,让数据真正有效、高效地服务教学、科研,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走进本期热点专题,一起关注校园数据挖掘领域的前沿探索及应用成果。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数据作为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其受关注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业务流程,成为高校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很多学校在建立支撑全校业务架构的信息化校园平台的同时,以统一数据中心的方式集成学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拟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利用、服务,提供决策支持,支撑学校的各项业务改革,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实现从“数字校园”迈向“智慧校园”的巨大飞跃。

复旦大学作为国内信息化起步较早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数据利用和服务的基础阶段,充分意识到仅依靠原有的数据管理模式无法应对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智慧校园”规划中提出面向高校的创新型层次化数据服务体系。该体系通过科学规划,选取成熟的数据处理技术,建立数据基础平台,构建完备的数据服务系统,将海量的数据资源重构整合,对教学、科研、财务、人事、生活等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有机组织,针对数据利用的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为师生、院系、学校提供层次化的创新型数据服务。

二、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对信息化数据利用和数据服务的建设,主要停留在以下几个层面:

1、实现基本的数据集中和交换。通过基本业务数据的交换,逐步建立权威、唯一的核心数据来源,实现数字校园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2、实现部分局部业务数据的展示分析。建立一卡通、教务教学和科研等专项业务系统的数据展示分析,为主管业务部门提供业务决策支持。

3、实现全校性的数据统计和报表服务,为学校行政业务建立集中、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利用,为校级领导和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尽管重视业务数据的利用正在成为行业常态,但各高校在推进数据服务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实际开展的工作还有限:

1、为解决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问题,学校一般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保持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效性。然而随着系统数量增加,单个系统的业务数据子集扩大,数据集成数量激增,数据同步规则越来越复杂,数据管理的成本急剧提高。

2、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往往以业务部门为中心,忽视了发挥数据利用的两个主体——个人用户和二级单位的作用,导致数据的更新效率和有效性不高,数据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影响数据服务的效果。

3、常规信息系统建设中更关注的是业务流程,数据利用与管理系统规划、设计和开发脱节,并没仔细考虑过数据的后期利用。而大量积累的数据保存方式、展示形式与用户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导致看似数据量很大而实际使用很难。

4、“一站式”服务和校院二级管理等业务改革对数据利用提出高度要求,但传统的数据管理形成的零散、重复的数据组织结构难以应对新的业务流程变更需求,需要以“人”为核心,全面建立数据管理和应用机制。

复旦大学的信息化整体建设开展十几年来,初步建立了覆盖学校各个职能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校级的统一共享数据库平台。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下,信息化部门根据用户类别和业务周期重新规划信息化业务流程,基于数据集中实施数据分析和利用,整合跨部门业务,抽取共性服务,建立适应用户习惯和新媒体的门户应用,形成了一个集信息服务、综合服务和应用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复旦大学信息化部门立足在数据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展示等各个层面的不断深化,形成技术、工具和平台的数据服务支撑,推动学校各个职能领域的数据应用发展。

三、数据服务创新

通过对已有信息化数字资源的整合,结合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复旦大学对数据和服务体系进行了重构,建立了一个面向师生、二级单位和学校等不同业务主体、服务流程整合的各个环节,全面支撑学校信息化服务和业务改革的数据服务体系(参见图1)。

 

图1 复旦大学信息化数据服务体系

该体系分为信息化校园业务系统群、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和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三个层次,贯穿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的全流程:

1、建成全校统一的核心业务数据平台。采用ODI数据集成工具,集成学校所有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建立承担业务数据的全局化管理,实现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系统之间共享并分析业务数据。核心业务数据平台根据业务流程或职能分工,将数据组织方式改变为多个以人、财、物等分类的主题数据库,或将相关业务数据根据时间分别组织管理,形成不同用途的历史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为数据服务建立抽象的基础数据视图。

2、建成面向师生个人的数据采集、校验系统——包括个人数据服务中心、一表通和统一填报模块等,充分响应个人用户对数据服务的要求,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完善数据填报、录入、校对的终端管理。由于院系部门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数据使用方式的关系,业务数据由业务人员维护,其主要关心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核心数据字段,因此常用关键字段的数据精度较高,不常用的数据往往会缺失或不够准确。因此,完全依赖于业务系统的数据积累对于管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建立面向对象的个人数据服务的工具,将极大降低数据收集的难度,提高精确度和实时性。

3、建立面向院系、部处等二级单位的数据采集和托管平台。遵循学校业务数据标准,完善数据采集手段,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提高校验效率,既为二级单位提供数据托管服务,又有效扩大全校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范畴。

4、建立面向二级单位可快速配置的数据展示分析平台,为业务部门和院系提供便捷的数据组织、分析工具,使二级单位可以专注于对数据的利用,而无需过多关注数据的来源和整合,进一步提升面向二级单位的数据服务能力。

5、建立面向全校业务的校级数据展示平台,从学校整体视角,根据不同业务领域建立数据主题,形成贯穿多部门业务的综合业务数据模型,实现教学主题、科研主题、财务主题、资产主题等不同的业务分析主题数据库。

整个数据服务体系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

1、在数据组织方面,重新进行顶层设计,面向各级业务主体组织数据视图。改变原有以业务条块分割的数据组织方式,围绕教师和学生等用户角色,建立在科研、教学、管理等多个维度的个性化数据视图,形成服务成效、业务模式、用户行为和用户属性的数据化形式,规划建设个人、二级单位和校级三个业务主体的数据收集、管理、流通和利用机制,促进数据生产和流通。

2、在数据收集方面,完善机制和手段,解决数据采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将个人用户和二级单位纳入数据生产和流通环节:一方面建立便捷的数据采集“云”平台,为二级单位提供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导入/导出),已有的EXCEL、DBF等多种格式的零散数据可以通过权限管理统一维护;另一方面简化个人和二级单位的数据维护管理流程,完善个人/院系数据中心、个人综合填报/一表通模块等一站式服务建设,为用户和院系提供数据管理、维护的统一界面。

3、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数据利用体验,推行“自助式”分析服务。完善个人数据服务中心、快速配置数据分析平台和校级数据展示平台,推进二级单位的数据利用。除了建成常用的学生成绩分析、学生基本信息展示、评教数据分析、研究生学位布局与结构分析和财务科研综合分析等专项数据展示与分析视图以外,还配合业务分析需要提供自助数据操作平台,为二级单位试点自行开展专项业务分析夯实数据基础,提供决策支持。

4、重构信息化服务架构,实现前端展现和后端业务分离,创新服务设计和管理模式。将传统信息化服务的后端业务逻辑和前端展现分离,通过数据的交换完成服务过程。前端展现强调轻量级、跨操作系统、跨浏览器、性能快、并发量大、开发周期短、可达性强,而后端业务逻辑强调安全、稳定、权限体系完善。因此,前后端分离将极大简化信息化服务的实现过程,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于多项服务的界面统一、流程简单,也可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

四、创新实践成效

复旦大学在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期,就建立了用于校内各应用系统数据集成的“共享数据库”。目前采用Oracle Data Integrator (ODI) 作为数据同步工具,总体运行稳定,对由信息化部门负责的各应用系统(包括人事、博士后、组织、教务、研究生、学工、研工、迎新、离校、就业、资产、外事、生活服务、eLearning等)日常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为数据分析、挖掘和展示配备了专门的虚拟机集群和存储设备,并引入了SPSS、SAS等统计软件提供师生作为数据挖掘工具。

自2012年开始,复旦大学筹建个人数据服务中心,其中教师个人数据服务中心已经正式提供服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个人数据中心已进入试运行服务阶段。教师个人数据服务中心集成了30类数据共982个属性信息;研究生数据中心集成17类数据共600个属性信息;本专科生数据中心集成15类数据共518个属性信息,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拓展。同时,依托个人数据服务中心,学校建立统一填报服务,集成来自于各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根据各项业务流程中要求的申请服务需求,配置生成申请表单,由用户进行在线填报或者离线填报。

在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收集管理平台”,面向院系部处提供了“私有”数据的管理平台,通过数据的“云”存储服务,既给二级单位创造了安全的数据托管渠道,又能将各种数据纳入学校基础数据平台的体系中。该平台支持对Excel表和DBF数据文件的导入和导出,支持根据数据格式的要求进行灵活配置,并提供了在线可视化的操作。以人事处为例,每年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后,会产生数百条的变更记录,管理员可以统一上传数据,在线数据收集管理平台通过第三方数据接口更新到人事系统的数据库中,规避了人事系统设计繁杂的信息更新流程和操作接口。

快速配置数据分析平台是提供给院系部处使用的“自助式”数据平台,它拥有后端完备的业务数据主题视图,可以按需授权给不同用户。业务分析人员可以在自己的办公电脑上,依据业务需求,通过连接数据源、设置图表类型、选择展示字段、选择控制条件、规划布局和视图等几个简单步骤,完成基本的数据分析和展示服务。这给各院系部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操作体验,使得业务分析人员可以摆脱过于依赖专业技术人员的限制,独立灵活的开展工作。平台以二级单位加强对已有独立应用系统(财务、科研等)数据同步共享机制,开发了相关工具,实现了外部领域直接处理数据和建库,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建立校级数据仓库,依托第三方工具建立校级数据展示平台,初步建成了包括人员、综合服务、文科科研、资产、教学等信息和相关报表六个方面的校级“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以及多个“主题(分析)数据分析应用”。校级数据展示平台的数据处理主要以全校性的业务数据为主,面向校办、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职能部门,根据常规性预设的主题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提供常规数据服务的同时,复旦大学还探索建立适应移动智能终端的数据服务界面,使得为个人设计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以用于承载学校的关键数据业务,使得数据的利用变得简易和方便,促进了人们使用和交换信息化业务数据的热情。同时,还积极利用完备的业务数据基础,建立了“i复旦”移动门户、微信服务号,为师生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查询和轻量级数据服务(例如课表查询、在职证明打印等),创新移动办公和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依托各类工具和平台,复旦大学信息化部门配合业务部门完成了一系列专题数据应用,包括配合教务部门完成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主题数据分析展示应用;与发展规划处联合建立了“院系绩效评估”主题数据分析展示应用,完成了部分科研项目数据展示页面;配合财务处和资产处完成了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财务一体化数据分析和查询工作。

五、经验与启示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正在面临一轮新的变革,依托数据推进业务信息化融合、形成信息化服务成为共识。从数字化、信息化再到数据化,校园信息化数据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已到了数据“反哺”应用的时代。

复旦大学的数据服务创新探索,体现了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在业务方面的协作创新模式。数据是学校运营和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涉及到所有业务的各个方面。对数据的高效管理和有效利用不是业务部门或技术部门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应当结合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有效融合,才能共同完成。复旦大学提出的层次化数据应用和服务创新模式,主要目的是要建立贯穿学校、二级单位和师生个人的数据收集、流转和服务机制,着重将数据的后端管理和前端利用分离,将数据的交换、保管等过程交由信息化部门统一操作,数据的产生(收集)、校验由用户和二级单位共同承担,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由二级单位与学校灵活定义和整体利用。实时和精准的数据可以减轻二级单位的业务分析和管理决策的压力,也可减少个人用户业务申报和流程周转的步骤。这样使得学校中的每个业务主体都能成为信息化过程中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生产者和受益者,也使得数据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由最合适的主体来完成,建立起良性的数据利用和循环的机制,进一步夯实了校园信息化数据的基石,为学校信息化向“智慧校园”奠定稳固的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