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高校教育技术建设、应用、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管理中心 作者:付晓炎 隋飞 王威达 发表于:2018.06.29  983浏览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支撑性、驱动性、引领性的战略作用,教育部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就是要引导学校创新信息化发展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高校教育信息化经历20多年的发展,在教育治理、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手段现代化、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对管理、科研和生活工作的支撑,对教学工作的支撑相对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理念落后、实践不够、探索不足等诸多问题。

如何加强教育技术建设,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支撑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是下一步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对省内外9所高校的调研情况,围绕教育技术建设和应用、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兄弟高校的教育技术建设和应用有所帮助。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从背景环境到基层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网络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互联网+教育”建设方向。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我国未来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2、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从理论变为实践,反映在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方面,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泛在学习、创客教育、开放课程等教学方式得到了不断的应用,“网格教室、讨论学习室、智慧教室”等信息技术集成度更高的教学环境在不断建设普及,优质开放教学资源及在线学习平台也在迅猛增长,相应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

3、高校教育技术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全国高校普遍结合教学质量工程和课程建设,加强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建设和应用,整体水平大幅提高,根据教育年鉴相关统计数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环境普遍升级。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中控网络化管理,实现网络化集中教、学及过程记录与管理;常态化录播教室能够实现智能化课程录播、直播、教学观摩与教学评价管理;精品录制室能够满足抠像、虚拟场景等精品课程资源录制;教师自助课程录制室为教师提供自助制作慕课、微课的空间,智慧教室或网格教室、讨论学习室能够实现分组讨论教学、互动教学、虚拟实验教学等。这些教学环境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配置。

(2)在线平台广泛使用。作为 “三通两平台”内容之一,教育部要求“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建设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有的基于Sakai、BB、Moodle、优慕课等系统构建校内平台,有的与“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百度学堂、超星尔雅通识课”等全国性的大型开放教学资源(MOOC)平台合作建设学习平台,还有一些高校建设了开放学习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3)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截至2016年8月,全国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904门、资源共享课2911门、视频公开课922门,总共7807门。各省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已经达到数万门。根据规划,2020年前将认定3000余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数量、使用频度及效果评价,已经成为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4)教学模式改革及创新。全国高校都在应用推广并不断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泛在学习、创客教育、慕课教学等教学形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各高校也相继制定了有关政策机制、激励措施、培训计划等导向性文件,积极鼓励教师、督促学生不断推广、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与管理绩效。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学校教学能力、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二、调研国内高校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笔者单位于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先后考察了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所省内外高校,专题调研教育技术建设和应用情况。

经过此次考察调研,我们具体而清晰地看到,在以“网络化”和“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和应用方面,这些学校在教学环境、资源建设、教学改革等教育技术理念和实践方面走在了国内或省内前列,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教室信息化建设方面

(1)网络化中控多媒体教室在数年前就已经是上述高校的常态化教学环境,可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设备远程集中控制、无打扰听课、远程教学督导等教学和管理工作。一般1个管理员可管理1-2栋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

(2)2015年前后,多所高校又进一步升级为“智能多媒体教室”,让多媒体教室结合校内云录播平台,支持点播、直播、教学讨论等功能,可实现校内多终端泛在学习、自动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状态数据。

(3)2015年以来,智慧教室、网格教室等下一代教学环境逐步在建或已经建成。在这种教室中,灵活的可移动桌椅使教室空间形式可根据教学需求自由重构,密集的信息化设备为知识点和教学资源的呈现提供丰富的形式,各类数据记录设备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大数据记录为教学研究改革提供参考。如北京大学将一栋教学楼的50间教室改造为智慧教室吸引教师申请使用,华中师范大学在已有24间高规格智慧教室的基础上又拟建设67间。

2、教学资源制作环境方面

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是教师教学视频的录制,要拍摄制作出优质的教学视频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合适的录制环境。

目前,录制环境根据设备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传统的由专业人员使用专业设备的“精品录播室”,在普通教室自动录制上课视频的“常态录播室”,教师可自助操作录制短视频的小空间“自助微课室”。根据录制人员不同也可分三种方式:学校教育技术部门录制,教师自助录制,外包公司录制。

在考察调研的9所学校中,常态化录播环境平均有4间,精品录制环境平均有2间,微课录制室平均7间。华东师范大学的微课室既用于录制课程,也用于教师或师范生录制练习教学视频使用,预约使用率非常高,常常全天排满。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制作几乎全部外包给了2-3家公司。河南中医药大学与公司合作建设校园“课栈”,为教师提供从课程拍摄、资源制作、网站维护到教学过程管理的一条龙服务。

3、网络教学平台方面

网络教学平台是进行网络线上教学和线下互动及教学课程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的集成平台,目前主要分面向校内和面向校外两种应用模式。

各高校一般都建有基于不同软件系统的面向校内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各种系统各有优缺点,关键在于师生使用率,难点在于教师网上建好课。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夏学堂”已开设2159门课程,用户达46754人;北京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智慧教学系统“雨课堂”,建设课程1057门;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辅助平台经多年使用已建有3000多门课程。

慕课作为大规模开放课程的重点形式,主要面向校外用户。作为国际通行的一种新的在线教学形式,慕课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调研的多所高校都启动了慕课建设,成立或参加了“高校慕课联盟”。上海交通大学专门成立了独立的二级机构——慕课研究院(慕课推进办公室),在慕课研究和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形成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课程建设和教师培训经验和方法,成立的“混合式教改实践工作坊”团队经常应邀外出培训教师。北京大学在2012年就启动了慕课建设计划,到2017年已建成100门慕课。

4、教学改革和激励政策方面

学校的教学改革政策措施和管理运行机制是推进教学质量不断进步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主要动力,必须与技术方面的建设同步推出实施,才能确保建设与应用齐头并进,避免造成“重建设轻应用”的资源浪费。

本次调研的各学校教育技术管理机制和职能划分各不相同,如归属教务处、人事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网络中心等,但学校都制定有推进翻转课堂、慕课学习等教学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并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内容一方面是激励措施,从课程申报、建设、应用等各环节对课题组进行不同的资金奖励,另一方面是荣誉奖赏,对优秀教师在教研业绩、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方面进行适当量化。如北京大学每年的慕课建设费老师均可自由申请,河南中医药大学网上课程课时量计算为线下标准课时的3倍。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也已出台了不少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但大都是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评比或者课程资源建设,而在教学应用效果、资源使用率尤其是过程性评价等方面没有明确政策,也缺乏督导、检查、评比。

5、教学理念方面

理念是行动的指引。调研学校尤其是北京、上海地区学校普遍教学理念先进,具有前瞻认识,带动了学校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发展。

如华中师范大学从理念到实践都走在了前面,在信息化技术引领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大胆的尝试,强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注重过程评价,把以课堂为主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团队组织教学,培养方案从平均160学时缩减到120学时。

在校企或校际合作方面,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建设“华文慕课”平台,上海交大与百度和金智公司合作建设“好大学在线”慕课平台,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智慧树公司合作建设“课栈”,多所学校参加“东西部高校慕课联盟”共享课程或互认学分。

在教学环境创新方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强调小班化教学,增加了小型教室甚至微型教室建设;很多学校在教学楼中建设了大小不同的公共学习空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些从宏观到微观的做法根本上是由于开放的或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引领实现的,这或许也是这些学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总是能够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推进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建议

根据此前分析和调研走访过程中汲取的各方意见,针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下一步的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工作职责

信息化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录播室、智慧教室等)及网络教学、网络考试等软件平台应由教育技术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日常维护服务可外包专业公司。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由教师发展部门负责培训组织工作,教育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具体技术培训。课程和资源建设由教务部门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学校整体安排进行统筹规划,教育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技术平台建设和课程制作指导。

2、制定教育技术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是引领工作发展的重要文件,为了推动教育技术工作迅速发展,建议由学校一把手领导或首席信息官CIO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制定教育技术建设发展的3年或5年规划。规划应当包括现状、机遇和挑战、发展目标、建设步骤等。

3、大幅增加教室信息化升级改造投入

常规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对常规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升级更新,解决教师反映强烈的问题。首先,着重解决投影仪亮度低、话筒效果差、上网速度慢三大问题,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其次,实现远程管理和集中控制,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减少人员占用和人工消耗。再次,实现实时监控、常态录播,提升教室信息化程度,为改进教学环境、质量督导提供条件,也便于教、学大数据挖掘统计与分析处理,优化教学管理。

智慧化学习环境建设。每所高校当前至少应建设4-6个应用前沿技术的信息化教室(或智慧教室、研讨型教室、网格教室),具备多屏幕、互动大屏、多角度录播设备、多种数据采集设备,用于支持教师探索研究新型的、未来的教学模式,满足研讨观摩教学、智慧教学环境需求。

精品课录制环境建设。每所高校当前至少应建设1-2个多功能的虚拟精品课录制环境,满足学校精品视频课程录制、微课慕课建设、日常专家访谈录制等教学资源建设要求。也可探索采用校企合作或服务外包的形式搭建。

4、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机制改革

(1)加大力度推进校内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建好用好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技术培训,出台并落实普惠性的混合教改政策,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同工同酬,甚至鼓励线上教学。

(2)探索多层次、多模式开展课程建设。区分学校重点课程、教师项目课程、常规教学课程,采用学校教育技术部门建设、教师自助建设、外包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有利于教师摆脱技术瓶颈,专心做教学设计和内容。

(3)探索合作建课、服务外包机制。可与企业合作,利用其公共课程平台,构建本校在线开放学习平台,或利用其制作团队协助建设课程,节省学校人财物投入。

5、探索开展慕课教育教学试点

选择本校优秀特色课程建设慕课,对外开放共享,同时通过优势特色课程建设,为其它课程的慕课化建设探索一条路径。也应积极利用优质慕课资源补充校内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共享优质慕课课程,或相互承认慕课学分。

6、出台全覆盖系统化激励政策

多部门协同制定针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有关政策,在工作量管理、人事晋升、教学评价、学分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奖惩,激励、督促教师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鼓励、督促学生用好学习平台,优化在线学分管理,提升学习效率。

7、广泛开展师生教育技术培训

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改革动力和能力也是不尽相同,所以,在环境建设、政策督促的基础上,还应开展定期的、分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推动师生线上教学的应用。可以聘请慕课制作、翻转课堂实施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或团队到学校对教师开展技术应用层面的培训。学生虽然是互联网原住民,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平台也有一个熟悉、熟练使用的过程,因而也需要组织培训、交流以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语

诚然,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应用肯定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全部因素,但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帮助教师、学生、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学习、管理,必然应当是我们加强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其所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更是令人不得不去迎接它、拥抱它。期望能够通过推进教育技术建设和应用,支撑引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校园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