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与探索

来源:本站 作者:范黎林 河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发表于:2022.12.30  594浏览


/范黎林河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

摘要:本文在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探索,围绕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给出了教学组织数字化转型、科研服务数字化转型和管理机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举措,对我省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信息化

 

2022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元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2]。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在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探索,对我省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议。

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和发展脉络

数字化的本质就是将各类要素转变为数字信息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数字化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将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类要素整体转换为数字化的一个过程,目标就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打造数字人才,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探索数字化转型。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这是对先前战略的调整,对未来十年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教育领域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数字化应用的建议[4]

怀进鹏部长在教育部2022年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及多次讲话中,都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要求,并强调“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理念,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高校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创新性、效能性作用,培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新形态、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教育理念重塑、学习方式重构、业务流程重铸。

二、高校数字化转型路径与举措

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要以国家和河南省信息化政策为基本遵循,以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为借鉴,以服务学校发展目标为根本,同时围绕筑牢云网数端智能一体、教学评管多维融合的数字底座,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智慧校园,夯实教育“新基建”,服务学校改革需求,推动教学供给侧改革,形成数字化转型驱动的科学决策机制,实现以数“智”教,以数“治”校,推动学校教学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服务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1.构建泛在混合智慧化环境,实现教学组织数字化转型,支撑学校智慧教学改革

祝智庭等[5]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过程。而Uvarov[6]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活动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转变的过程。教学环境是教学组织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已得到极大拓展,新型智慧化教学环境将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传统的教学结构和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一网一平台”、“双空间”和“三个中心”的建设,构建泛在混合的智慧教学环境,建立新的教学结构形态,助力教学组织数字化转型。

“一网一平台”,具体指构建泛在、融合的校园网络和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其中一网指的是融合现有各类有线(光纤)、无线(WiFi6)、蓝牙、5G等网络基础设施,继续进行网络升级,百G骨干互联,全光入室,安全可信接入的SDN泛在连接,构建符合行业标准、开放共生、高效可控的网络架构。“一平台”指的是引育并举,通过建设校本教学(资源)Canvas平台、引进第三方教学平台、积极使用慕课平台等方式,推进学校“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打造涵盖“1+2+N”教学平台、可对接的第三方软件、教学督导、高清电子教室系统、教学服务分析平台和智能研修等为一体的智慧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培育建设一流数字化课程、开发新形态教材,不断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双空间”指的是物理教学空间和数字教学空间。其中物理教学空间建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公修课程智慧教学改革为牵引,升级智慧化教学环境,支撑“1+N”智慧教学模式改革。第二个层次指利用数据连接、影像共享、数字孪生等技术支持部属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在校内教室、实验室或校外实践基地等场所进行远程或现场授课,打造无边界教室。数字教学空间是利用元宇宙、VR技术同理论教学相结合,打造虚实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学生沉浸式、场景式、体验式学习。

“三个中心”指的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课程中心建设。教师中心数字化平台建设基于教务、科研、人事、财务等平台数据构建教师数据中心,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业务应用,提升教师个体数据质量,在对教师开展长周期多维度的评价基础上,形成教师画像,为教师专业发展、选聘和管理提供数字化决策和支撑。学生中心数字化平台建设坚持学生中心理念,统筹学生在招生、学习、就业、一卡通等方面数据构建学生数据中心,建立学生成长数字化档案,围绕学生管理、学业预警、职业规划、资源推荐等方面实现学生发展评价数字化,推进学生工作与服务等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中心数字化平台建设在数字底座建设的基础上,重构教学的物理环境和线上环境,基于教学平台、教务管理、教学行为分析等平台数据,从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课程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和数据驱动的分析,推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线上线下一体化。

2.构建新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研能力的数字化转型,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技术加剧了未来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具创造力的技能型人才来应对相关的转型挑战[7]。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冲击之下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具有更加契合社会发展、时代变化需求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力结构转型需要提前规划和布局,以能力为本的人力资本输出关系着国家战略的实现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8]。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混合云服务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和师生数字素养养成助力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升。

混合云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服务科研管理工作,合理规划、科学构建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强力推进硬件云服务平台集成化、智能化、自助化,构建开放架构的校级专有云服务平台,实现云化共享以及计算、存储等资源的弹性扩展,构建“两地三中心”型数据中心,提供高可用性和灾备能力。

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重点服务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赋能各学科的创新研究;以算力扩容、“校级、学院级”两级算力资源整合、计算软件共享为手段,着力推进以算力为基础、算法为核心的科学研究数字生态体系建设,构建高性能与人工智能计算融合的环境,建立学校超算系统的应用生态。推动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师生数字素养养成。在做好学校线上、线下、线上线下融合同步教学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层分类分科抓好“三基础”和“四专题”培训,培养数字化教师,为学校教师中心提供支撑。实施“高性能计算”素养提升工程,提升科研用户的“高性能计算”素养和能力,促进科研产出和人才培养。实施网络安全意识强化工程,利用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政策宣传、有奖问答、开设网络安全选修课程等形式强化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格局,实现学校管理机制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设立CIO(首席信息官),成立教育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指导相关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以及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实现学校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功能设计一体化、项目建设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

打造“四个中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加速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应用五环节全链条贯通,打造“四个中台”,即升级数据中台、完善业务中台、建设物联中台、构建AI中台。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面向师生提供精准画像;面向职能部门、学院、学科、专业等提供监测预警;面向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资源配置等提供决策分析和智能管理,建成课程库、教材库、教师库、学生库、企业库、升学高校资源库等,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课程中心提供所需的全量数据。

构建多元融合评价体系。基于学校教育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结合第三方评价指标,探索构建数据驱动的评价评估体系。包括围绕双一流学科创建投入产出绩效评估体系,强化精准分析能力,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分类科学设置对学院、学科、部门投入产出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反馈和优化;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4.夯实安全运维基础,建立网络安全支撑保障体系

通过加强人员队伍培训、完善网络安全制度、提升设备性能等举措构建智慧安全环,夯实安全运维基础,建立安全支撑保障体系。将基于硬件的基础安全服务转换成重视数据跨域流动的安全可用服务建立无边界动态安全体系基于物理位置的安全域划分转换成基于身份进行校园网边界扩展单一出口的流量监控转换成云端动态威胁感知实施安全策略动态适应、设备应用的微分段等措施。

三、总结

本文在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围绕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给出了教学组织数字化转型、科研服务数字化转型和管理机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举措。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尚处于起始阶段,切实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前行之路仍然存在或潜藏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9]。作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当前国内教育形势的适切性,探讨如何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形成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如何在实践中检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规避数字技术引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1-09-27(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2022-10-26(01).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7/27/content_5095336.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5]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5-15.

[6]Uvarov A Y. From computer literacy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J]. 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2019,(4):5-11.

[7]Sousa M J, Rocha Á. Digital learning: Developing skill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s[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19,91:327-334.

[8]刘军,刘海群.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要素[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2):13-15.DOI:10.13492/j.cnki.cmee.2022.22.020.

[9]舒杭,顾小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11):24-3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