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建设风采

来源: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发表于:2022.04.08   2046浏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开,信息化已经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成为支撑教育教学、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自2017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纳入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项目以来,学校通过几年的建设以及“双高计划”的助推,已经在体制机制建设、目标管理建设、综合服务建设、数据治理等诸多方面提升了学校整体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打造黄河水院“智慧树”平台体系,实现对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全面支撑

“智慧树”这一理念是经过多年沉淀和提炼打造出来的。在“智慧树”生态系统中,人才培养作为“智慧树”的主干,“智慧树”根植于由“双高计划”十大任务培养的肥沃土壤,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全面支撑十大任务,向“智慧树”源源不断输送“肥料”,最终让“智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图1“智慧树”生态体系

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十三五”期间智慧校园建设规划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遵照数字化、智慧化校园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立足自身,取长补短,抓重点,解痛点,以数据决策需求为推动,以服务教学管理为宗旨,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量身定制,自主开发,持续投入,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成效显著。

基于目标管理理念的应用落地,保障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高效运转

学校自主研发的基于OKR工作理念的目标管理系统,在学校自有土壤中落地生根。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学校在多个层面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均依靠“目标管理平台”实现过程化管理。

图2目标管理平台

质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对学校而言,根本性的质量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把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主要交给目标的具体承担者,可以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学校内部,各层级领导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资源条件和支持服务,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一线部门(单位)及教职工提供坚实的支撑。

顶层设计先立先行,体制机制体系建设日渐完善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强化顶层设计,以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支撑学校教育教学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为目标,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业务服务、推进数据治理、深化网络安全、打造智能学习空间和提升信息素养等七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逐步形成了“以制度管制度、以数据管数据、以系统管系统”的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路径。

全面落实CIO制度,落实信息化业务归口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化业务的统筹、统管与统建。“智慧树”的生长机制日臻全面,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树”框架。

底层建设做实做强,支撑各类应用

学校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利用GIS技术为校园打造可视化管理,对体系结构、系统功能、技术路线、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构建了信息化设施基础数据;利用网络互联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构建院校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仿真实训系统环境等基础设施,构建了一个智慧、创新、开放的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占地400平方米的智慧校园服务大厅,为提升线下信息化服务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推进业务信息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学校信息化建设围绕“过程有记录、办事有流程、执行有效率、决策有依据”的原则,结合学校业务实际需要,开发建设各级各类信息系统、平台60余个,覆盖全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部门,并逐步搜集、梳理和研究各层面数据信息中的对象、属性和联系,逐渐建立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立体画像,提供了多维度、全方位的分析展现。

在厘清部门职责、优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5个系统功能,梳理各系统中的职责、工作和建设内容。建立基于管理目标和行为主体目标,由行为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师资建设标准体系和学生发展标准组成的规范性标准;基于专业目标,由专业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组成的实施性标准,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链。基于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OKR理念,自主研发“一平台四中心”——即目标管理支撑平台、专业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结合制度和岗位信息化管理打造标准链,通过将目标管理(OKR)作为8字螺旋13个节点的信息化驱动引擎,驱动学校目标、专项目标、部门目标、个人(教师和学生)目标信息化、流程化、数据化、轨迹化,并对目标进行监控、调整、改进和调整。逐步形成了符合学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保护战略资源,梳理数据治理体系

学校从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发布《“互联网+”生态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建立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机制,从数据需求出发,将数据应用端与服务端实行有机分离,规范定义服务接口标准,将“系统→管理→业务”流程转入至“实施→运维→存储”流程,直至“挖掘→决策→服务”流程,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模式管理,实现业务与服务的标准化、耦合化与碎片化,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

逐渐实现利用数据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勾画图谱,全方位、立体化、全要素展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成果,形成用数据说话、按流程办事的新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领导有数据管理意识、业务部门有数据治理意识、管理技术人员有数据分析意识、学校有数据研究学术氛围”的数据生态体系。

与此同时,学校又引进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大数据两个领军人才团队。通过在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两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实现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服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构建适应终身学习的现代智慧学习空间,让学习更有效

学校从新型现代学习环境入手,找准信息化建设切入点,以教学信息化为突破口,从外部物理环境和内部心理环境两个层面发力,不断推进智慧学习环境体系建设,为学生成长带来蝶变效应,使学生在专业认知度、视野角度、高尚情操等方面发挥最大效能。

以学生为中心,将校园打造成集智能教室、智能实训室、STEAM创新实验室为一体的全时域智能化学习空间。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适合在校学生、行业从业者、社会学习者使用的多元一体的一站式、个性化智能网络学习空间,建立国家终身电子学习档案,打通各类学习者终身学习路径,打破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壁垒。服务“1+X”书证融通国际认证体系,促进教育的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助推新型学习模式改革探索。

多层次多角度提升信息化素养水平

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完善教育数字资源。培养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影响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信息化素养提升体系的基本思路。

黄河水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表明,智慧校园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入口,借助“双高”建设的东风,在提升信息化水平方面,智慧校园将会更加注重学习环境与空间的构建,强调融合创新,重视机制保障,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支撑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