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信息化 >专家访谈

郑州轻工业大学李霞:信息化部门的价值就是让学校看到信息化的价值


李霞: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原郑州轻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河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H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理事。

长期从事高校信息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工作,主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20余年,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获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十年建设”和“二十年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及“郑州市巾帼科技带头人”等称号。


办法总比困难多

《河南教育信息化》:李老师,您好!轻大网络管理中心1998年成立,当时是怎样的背景和状态,成立之初是否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得到了解决?

李霞:网络中心成立之初,主要面临两大困难:

一是资金困难。学校给了50万元建设资金,当时网络公司非常少,我们请北京的一家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建设内容是将三栋楼互联(办公楼、图书馆、主教学楼),通过2M微波接入教育科研网(郑州大学南校区),提供主页、邮件、域名服务。1998年师生上互联网的需求非常强烈,可学校为师生提供的上网计算机非常少,我们通过对方案研究和市场调研,认为自己施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金,于是就到天津购置光纤,自己架设线路(我就上过梯子),从科技市场找朋友熔光纤,硬是从50万建设经费里挤出来10台计算机。

二是人员困难。当时只有2个专职人员,我们就从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里物色了5个人,成立了一个网络开发小组,参与校园网建设工作,这样大大缓解了人员方面的压力。之后,网络开发小组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甘琤、程源、马照瑞三位主任都是当年开发小组的成员。2008年网络开发小组改名为大学生IT工作室,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网络技术人才,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国家级奖励和荣誉,毕业后大都在国内知名的IT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360、IBM、华为、微软、新浪、搜狐等)任职,有些还成为企业骨干,他们中间也涌现出一批自主创业的典范。如今,大学生IT工作室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的一张名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河南教育信息化》:自踏入教育信息化工作岗位,您一干就是20多年。回想1998年入职时,从最初到如今圆满完成工作,再到新的岗位,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李霞:20余年专注一件事,其中的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但迄今使我记忆深刻的都是一个个目标实现后的幸福时刻,以及领导和师生的认可。

记得2003年到2004年之间,中心的几位技术骨干因长时间工作压力大和待遇低等问题,要转岗到计算机学院或其他岗位,学校党委书记兼院长张亚伟得知后,专门接待中心技术骨干,肯定工作、安抚情绪,给大家讲二八法则,这也是张书记来校后唯一一次宴请普通员工,大家都非常感动,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学校发展的价值,从此中心人员都有了一份信息化事业的情怀。

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关心支持中心的工作,经常会说:“李霞,你让我干啥说吧……”“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放手做吧、相信你!”……俞海洛书记更是重视信息化工作,这几年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一起做!”。所以,轻大近几年的信息化工作更是突飞猛进地发展。

2010年学校启动系统整合工作,2015年实现信息化归口管理,信息化业务的整合力度也随之更大。整合工作涉及到工作流程优化、重组和再造,触碰到了一些部门的利益。因为工作,我曾和多年的同事红过脸、拍过桌子,那一刻真的很心痛和无奈。但是当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得到学校领导、师生给予的认可和赞美,那一刻心中还是无比自豪的,其中的苦和累也就都烟消云散了,更加体会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我们要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教育新生态

《河南教育信息化》:从1998年至今,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李霞: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提出的⽬的就是通过在教育中应⽤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进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4个阶段,2018年4⽉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20年的发展,从1.0时代进入到了2.0时代。教育信息化1.0阶段,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在教育中深入应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教育信息化2.0阶段,就是要通过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构建出教育新生态,也就是说2.0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仅是全面推动,而是要引领发展方向。如何引领?这是新时代信息化要承担的新使命。

在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认为,技术发展已经为教育变革注入了新动能,我们要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教育新生态,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构建形成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新形态,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内涵。

因此,我们要站在政治和推动教育发展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才能从被动应对变为自我突破。自我突破就是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变革我们的科研方式,变革我们的管理模式。变革就会有阻力,就会产生矛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因变革而斗争的结果。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破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重要力量。作为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线人员,我们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有必要对工作重新定位,转变工作重心,承担起新时代信息化的新使命。

轻大信息化建设三大亮点

《河南教育信息化》:轻大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多亮点,您觉得最大的亮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李霞: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平台架构、智慧教学、管理服务、治理体系、网络安全等方面全面发展。最根本的做法,或者说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一把手对信息化的重视和认识,更关键的是认识到位,认识到位才会知道该如何支持信息化工作。学校的信息化重大工作上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研究,每年设专项资金1500多万,班子配备一正三副,对新的信息化应用校领导首先进行培训。这些信号带给中层干部的思考很多。无须嘴上说信息化的重要性,关键是实际行动,这是领导的大智慧。

二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高效。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建设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能否实现政出一门,打破信息孤岛”,学校从“组织架构、归口管理、协作机制、合作模式 ”等四方面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建立了决策层(校领导、CIO)、执行层(信息化管理中心)到应用层(单位信息员)的三级工作体系,层层落实信息化工作职责;信息化管理中心作为归口管理单位,牵头并全面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立项、采购、验收、考核”的项目管理机制;建立了“信息化中心、业务部门、业务厂家、集成商”四方共建的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各方主体职能,确保建设成效;同时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加快建设步伐。

高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变分散建设为统一建设、变分散系统为集中平台、变各自为政为归口管理,集约化效果显著,较好的解决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形成了信息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是顶层设计开展早,突出应用引领、关注用户体验。2008年新校区启用之际,我们站在学校层面,按照“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原则进行了信息化顶层架构设计,经专家论证后又通过了学校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的审议,最终形成了学校信息化十二五建设规划。之后学校一直围绕“组织、技术、应用、安全、标准、运维”六大体系架构进行规范化建设。

学校尤其重视应用系统建设和师生的应用服务和体验,一直坚持软硬件同步开展,每年都会在有限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建设应用服务。由于应用和集成工作起步早,积累了一定量有价值的数据,2013年学校开始利用积累的数据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和服务工作,通过几年努力,建立起了较全面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各类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问题,在学校“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学校形成了从“要我用”到“我要用”的信息化氛围,领导干部和师生养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领导干部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不仅促进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更成为一种内生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团队培养四个关键点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把轻大的信息化做成了标杆,带出了一支非常能干、高效的队伍。这其中有哪些关键的做法?

李霞:我真心为我的团队感到骄傲,大家都有很深的信息化情怀,有干事、创业的激情,三个助手都是非常优秀且不可多得的信息化人才,他们有想法、有情怀、有行动、有担当。团队中大部分是我的学生,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大家心有灵犀。

关于建设和培养团队的做法,结合自身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首先是让大家清楚地知道工作任务和目标,知道要干什么?每个负责人、每个岗位的职责大家都非常清楚。除日常工作外,我们把学校每年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负责人,在每周的业务例会上检查工作推进情况,及时研究处理遇到的问题。中心主任一定要做员工工作的坚强后盾。

二是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这是实现高效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心很多工作是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同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针对团队建设我们设计了一些集体活动,使得大家可以互相加深了解,增强友谊。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三是做好人的管理,培养好的工作方法。一个人做事非常努力但没有合适的方法,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中心年轻人多,尤其是聘用的人员流动性大,如何使他们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并知道如何做好工作?我们有针对性地对中心业务和岗位进行评估,制定了一套绩效考核办法。日常大家对照要求开展工作,期末我们会开展谈话,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最后会评出优秀员工和部门给予奖励。有了这些措施,大家在中心这个集体中成长很快,团队的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在全校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近几年中心成长起来的中层干部有5位,科级干部7位,年年考核优秀。

四是以身作则,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要、紧急工作要至始至终亲自参与;对工作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和创新的激情,每天精神饱满地去工作,避免把不好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大家的工作多给予鼓励和赏识。另外和班子成员经常在一起务虚,头脑风暴能够碰撞出很多好的思路,同时又激励大家有更大的干劲。总之,尽力营造一种轻松、正能量的工作氛围,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言行影响他人,我在工作中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是很重视抓住机遇的,记得之前您讲到过轻大在推动有效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了4个机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行各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化危为机,抢抓机遇”的重要性。那么迄今为止,在轻大整个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您认为遇到并抢抓住了哪些重要机遇?

李霞:确实有一些机遇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们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的感触是其实很多工作都是我们中心一直想做也在做的事情,遇到机会时就变成了学校层面推进的工作。

一是抓住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机遇。2008-2009年我们做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对内走访了主要职能部门,对外走访了省内外十几所高校,形成了非常清晰的信息化建设思路,紧锣密鼓地做出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详细给出了建设内容、实现目标,以及资金筹措渠道等,并通过行政办公会和党委会审议。在学校的努力下引入运营商和银行资金1000万元。2010年5月学校启动信息平台建设,之后,信息化工作每年都被列入学校的工作要点。

二是抓住了“巡视工作和加强网络安全”机遇。2016年以“巡视工作和加强网络安全”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归口管理要求,先后出台《运营商全业务管理规范》、《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并集中全校资源开展市场调研和资源引进工作,先后于2017年引进运营商信息化建设资金1300万,2018年引进建行信息化建设资金5100万,社会资金的引入大大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2019年建行一期3000万投资到位,推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多场景人员自动感知和数据分析;建立了数据分类存储和交换;建设了智慧校园体验馆;打造了优质信息化教学环境;升级了智慧校园移动门户;数据治理服务为学校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学校对数据无形资产的全面掌握和管理的要求。新的智慧校园为师生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三是抓住了“教学评估”机遇。2017年学校迎接教育部专家进校进行教学评估,通过研究教学评估的教学信息化观测点,学校投资2000万,出台多项措施,从“智慧环境、智慧课堂、智慧管理”三个方面开展智慧教学建设。 建成智慧教室、网络交互教室、资源录制室等100余间。作为教学创新、应用探索的主要阵地,这些设施已被广泛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智慧教学建设推进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实现了“课堂数据和学习数据自动采集,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一体化管理”目标。目前,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普遍应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面信息化。通过教学大数据分析,混合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绩平均提高6分,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四是抓住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机遇。2019年,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优化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改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结合学校多校区实际和国家"放管服"要求,基于网上办事大厅的基础,启动学校管理服务事项全面梳理和网上办理工作(简称“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了业务的网上协同、联办和合办,实现了“一张清单告知、一张表单填报、一个标准受理、一个平台流转”,实现了服务事项办理时效、用户评价等数据统计,同时积极探索了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技术的应用。目前,各单位对照工作职责,聚焦师生办事的重点、难点、堵点,全面梳理办事事项,已上线230余项网上办事事项。

因为一直有准备,所以能把握好机遇。学校拿到了教育厅所有示范项目的首批试点,在全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9年《大数据支撑教育教学的应用探索》以第一名入选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效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也都是长年坚持和积淀的结果。

疫情期间“互联网+教学”和“信息化疫情防控”令人喜忧各半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如何看待疫情防控期间的“互联网+教学”和“信息化疫情防控”工作,喜、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霞:疫情期间,高校信息化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也暴露了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喜忧各半。

喜的是:

(1)“互联网+教学”模式被接受。老师们从讲台走上主播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开出了一堂堂精彩的网上课程,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快速提升。学生则充分感受到了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的魅力。事实证明“互联网+教学”的模式是可以被充分接受和应用的。例如疫情期间,轻大线上活跃课程1100多门,每一门都有完整的教学资源,这都是下一步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信息化部门的地位更加凸显。疫情期间,教学运转、师生信息采集、健康上报、人员定位、进出管理等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学校信息化部门几乎都在正常上班,有的还参与了学校重要疫情工作的讨论决策,在疫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管理决策层中对信息化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突发疫情为“整合系统、打通流程、治理数据”提供了极好契机。以轻大为例,学校由于在系统集成、数据治理、流程优化方面的基础好,信息化工作为疫情期间和复学后的学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撑。具体来讲,我们实现了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学生健康信息和位置信息的每日跟踪,以及复学过程中“居家申请、返校通知书、接站登记、到校登记”等的各种报表功能;实现了学生每天打卡数据和进出宿舍人脸识别数据、课堂到课率等数据的全面打通,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等状态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由于工作成效明显,信息化工作也赢得了好的口碑,地位更加凸显。通过此次疫情,我们也更加深刻认识到了信息化工作对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尤其是推进学校“用数据说话”、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信息化领域存在的一些令人“忧”的问题。

(1)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不足,如:网络拥塞、系统访问延迟、功能异常等情况,这些有待进一步加强。

(2)队伍的应急支撑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来完成疫情期间各项建设任务。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尤其是加强二次开发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常态化应用需要演练,管理部门的协同和充分融合也是关键。

(3)“互联网+教学”模式如何回归课堂和常态化。复学后,“互联网+教学”模式如何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能否成为常态模式,这是信息化部门与学校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的工作。

信息化部门要主动转型——转向参与规划、敢于管理的IT综合管理部门

《河南教育信息化》: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您认为高校信息化部门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霞:高校的信息化部门处在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内外、联系左右”的特殊位置,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校的发展看,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支持部门,其业务延申到了对各业务面的业务熟悉和办事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管理与服务创新等工作的信息化规划设计,以及数据挖掘分析、辅助学校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

新形势下要求更高、挑战更大,压力也会更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认为,信息化部门要主动转型,不能只满足做个“高级电工班”,要从一个技术支撑部门转向参与规划、敢于管理的IT综合管理部门,从围绕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向重点围绕“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信息化治理模式。

首先做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顶层设计者,站在学校层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其次是构建全校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系统耦合和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加强与职能部门和师生的沟通协调,了解各方信息化需求,起到承上启下、合作协同的推动作用;四是建立各项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及运行管理、应用绩效评估等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五是引领信息应用,创新应用,这需要勇气,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在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疫情)上探索实践,从而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方位应用服务。

智慧校园建设目标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整体协同”的良好生态,因此,在推进中一定要坚持“融合、创新、引领”,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增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信息化部门的价值就是让学校看到信息化的价值

《河南教育信息化》:信息化部门如何发挥最大的价值?

李霞:信息化部门的价值就是让学校看到信息化的价值。个人认为信息化最大的价值是数据,智慧校园的核心也是数据。“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是2004年清华大学CIO沈培华教授在我省首次全省教育系统信息化现场会上说的一句话,这十几年的工作使我对这句话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如何发挥信息化部门的价值?

首先,信息化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核心在管理。“系统集成、流程再造、结构重组”都需要靠管理手段去实现,系统积累的数据是信息化建设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最有待发掘的宝藏,所以我们真正的价值就是对沉淀的数据进行治理、挖掘分析和综合利用,使之转化为知识和财富,这是系统实施之后最重要的工作,也是长期的工作。真正做到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地服务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需要下大力气。大数据时代要树立“数据即资产,管理即服务”意识,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让校领导掌握学校的数据资产,让用户了解自己的数据资产,使用户都有良好的信息化体验。

其次让用户有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构建合理的考评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使用户在使用和体验中形成信息化思维,工作上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给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建议

《河南教育信息化》:李老师,您为轻大、为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做的工作和贡献有目共睹,一直以来您也从不吝啬分享经验,是很多老师心中的榜样和良师益友。很多后辈老师希望听到您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和指导,您会提供一些什么建议呢?

李霞:信息化需要多元化的角色,对人的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懂管理,会沟通协调,另外文字功底也很重要,工作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一直坚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一定是有情怀的人。除了这些,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和展现在上传下达、协调沟通过程中的领导与影响能力,也就是信息化的领导力——即“规划能力、指导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评估能力”。

实际上,这支队伍的信息化发展意识、信息技术能力和应用热情都非常好。那么工作中如何展现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好战略规划,让大家知道要干什么,规划的关键点是掌握技术及行业发展动态,熟知学校发展需求;其次是做好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关键点是要深入到各业务部门调研,了解管理层的需求,以及师生需求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再者是做好分工协作,理顺各种关系;最后是注重团队的管理,使之高效工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万千学子“停课不停学”,校园网进入了“战时管理”,为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在这里向坚守在教育信息化网络保障一线的同行们致敬!